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我们要实实在在地把职业教育搞好,要树立工匠精神,把第一线的大国工匠一批一批培养出来。”今年3月,全市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市委书记宋乐伟作出批示,要全面实施基础教育提质、高等教育培强、职业教育升级等行动,充分发挥市校融合发展联席会议机制作用,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加快打造区域教育中心,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徐州新实践提供坚强支撑。
职业教育是培育工匠的沃土。近年来,我市发布制定《对接“343”创新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的专业(学科)指导目录》,调整优化职业教育专业结构,重点建设对接区域主导产业链专业群,打造一批精准服务“343”创新产业集群的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体,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不断涌现,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撑。
促进专业与产业深度融合
走进徐州工程机械技师学院实训中心,在一台校企合作开发的实训设备前,学生朱彦丞正在进行数控机床装调系列测试,加工操作有条不紊,制件精度达到2丝……仅用一年时间,朱彦丞成功攻克“技能+智能”“机械传动系统的装调与维护+机床电气安装调试与故障排除”“钳工+数控加工”六座“大山”,成长为技能精英班的“老大哥”,一举夺得第十八届“振兴杯”机床装调维修工学生组全国总决赛第一名。
“学院技能人才培养是将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进行本土化创新实践,在文化、管理、课程、场地、师资等八个方面实现企校双元一体。”徐工技师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冯跃虹介绍说,“学院立足服务行业‘智改数转网联’发展需求,在升级传统专业同时开发新专业,既做强以工程机械运用与维修为代表的专业群建设,又开发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工业机器人等新专业。”
今年1月,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华为公司共建的“华为ICT(信息通信技术)学院”成功落地。校企双方将在信息化建设、科研、高技能人才培养、专业群建设、师资培训、就业等方面开展全面深入合作,培养出更多ICT行业的技能型人才。近年来,学院主动融入地方、服务产业,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坚持校地共生、协同创新,已累计为社会培养输送9万余名“有德、有技、有能、有为”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据了解, 2023年我市聚焦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趋势,投入4000万元产教融合专项资金,支持建设5个企业学院、10个现代化专业群和4个现代学徒制项目。“我市积极对接制造业‘智改数转’,推进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综合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术,改进教学、优化管理、提升绩效,开发一批产教融合型数字教材、专业教学资源库和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推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建设一批‘智改数转’产教融合项目、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和职业教育信息化标杆学校。以‘信息技术+’升级传统专业,及时发展数字经济催生的新兴专业。”市教育局二级调研员李清表示,发展新质生产力,既要培养拔尖人才,也要培养大国工匠、技术技能人才,需要实实在在办好职业教育,在经济发展和技术更新中找准定位,促进专业与产业的深度融合。
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什么是工匠精神?就是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务实肯干、坚持不懈、精雕细琢的敬业精神。”在2024年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智能焊接技术”比赛项目中,江苏安全技术职业学院钳工冯兆海同学,以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技术水平,赢得了评委的一致认可,荣获一等奖。
“比赛不仅考验技术和心理素质,更体现了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和坚持。只有在挑战自我、追求卓越的过程中,才能真正领悟工匠精神的真谛。” 冯兆海告诉记者。
“对于职业院校来说,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尤为重要。要引导学生树立技能报国、技能成才的志向,让他们看到技能人才的发展道路是宽广的,是能够实现个人价值提升的。” 江苏安全技术职业学院院长李桂萍介绍,学院始终致力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通过设计专业化教学模式,精心安排实践环节,为学生搭建优质的学习和实践平台。
“为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夯实人才支撑,是职业教育面临的重要使命。”市教育局职社处负责人表示,我市积极协调优化“双师”队伍,2023年公开聘任孟维等20名劳模工匠担任产业导师,授予王智远等30位学生为徐州市首批职业院校“未来工匠”。
不断提升关键办学能力
“实实在在地把职业教育搞好,还要不断提升青年技术人才的获得感。”徐州市职业教育与社会教育协会副会长陈向群表示,应进一步开展各类技术技能“大比武”,为青年技术人才提供更多切磋技艺的机会和舞台,引导更多青年选择技术技能型发展道路。
在2024年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比赛中,江苏省徐州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袁心悦所在团队,获智慧金融项目学生组团体一等奖。“学校引领金融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为普惠金融、绿色金融、数字金融、科技金融等金融创新提供智力支持,让我们能够紧跟前沿技术,学到真东西、掌握真本领。” 袁心悦说。
“学校开展了以特色产业学院为载体的双主体育人模式探索,每个专业群联合一家世界500强企业或行业领军企业,共建一所特色产业学院。”江苏省徐州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校长李利介绍,在与企业共建专业、共建课程、共训师资、共建平台、共育人才的过程中,产业技术变革与教学改革同频共振的良性机制逐步形成。
面对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如何实实在在办好职业教育?不断提升关键办学能力,打造一批重要课程、优质教材、教师团队、实践项目等,成为题中之义。
据了解, 2024年我市计划新增职业教育校舍24.22万平方米,新增学位10000个。引导中等职业学校科学制定专业建设规划,优化专业布局,聚焦我市“343”创新产业集群和本地区主导产业,及时缩减陈旧专业,合理设置新增专业。同时,加强三教协同,依托在徐高校组建徐州市产教融合研究院,打造一批精准服务“343”创新产业集群的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体。